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建党百年之际,我院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我院特推出“建党百年|《党史必修课》专栏”,持续为大家讲解党史故事,推动党史教育深入每一位金沙师生的心中。让我们在聆听党史故事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汇聚磅礴力量。
《党史必修课》第三十九课:《论持久战》的发表
全国抗战爆发前后,有两种错误观点,一是“亡国论”,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一是“速胜论”,认为“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最大的希望是苏联出兵,次之就是英美在上海干涉”。
正是在这种黑暗迷茫、莫衷一是的背景下,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总结全国抗战以来十个月的经验,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演讲。
早在卢沟桥事变前,中共中央就预见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战争。1935年,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他第一次提出对日持久战的思想。
1936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指出:“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1938年5月,为了彻底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以持久战思想武装全党全民族,毛泽东决定写一部论持久战著作。开始撰稿后,他集中精力,废寝忘食。有时两天两夜不睡觉,实在太累太困时,就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接着继续写。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天夜里,天气降温,警卫员把一盆炭火放在毛泽东脚旁。过了一段时间,他闻到一股浓烈的焦糊味,进去一看,毛泽东正埋头写作,而火盆旁毛泽东脚上的棉鞋却冒着青烟。警卫员连忙喊:“主席,棉鞋着火了!”毛泽东脱掉棉鞋,捂着脚说:“好痛,好痛。”然后笑着说:“怎么搞的?我一点也没有觉得就烧着了。”说完,又写起来。
警卫员回忆:“大概写到第八九天的半夜,主席把我叫去,交给我一卷用报纸卷好的卷卷,叫我过延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过了两三天,解放社送来了校样,主席拿到手以后,就又手不释卷,不分昼夜,反反复复地修改起来。又过了些日子,解放社给主席送来了一叠书,书皮上写着《论持久战》几个字。主席吩咐我立即把这些书分送给中央几位首长看,请大家提提意见,准备再作进一步的修改。”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作《论持久战》报告。图片来源:新华社)
初稿写成后,毛泽东作了长篇演讲。他说,“亡国论”“速胜论”等是“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并有力地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的。”
演讲像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不仅在延安引起轰动,对整个中国社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建议下,《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在党内传阅。
(1938年刊印的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局部。图片来源:新华社)
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论持久战》分析了战争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进而指出: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第二,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第三,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第四,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
中国方面:第一,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是一个弱国。第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第三,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第四,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指出,通过三个阶段,在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平衡到劣势。
第一阶段,中国已经结成了广大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敌之财政和经济已开始表现其竭蹶状态,人民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已开始发生,战争指导集团的内部已开始表现其“战争的烦闷”,生长着对于战争前途的悲观。
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然而单只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
兵民是胜利之本
《论持久战》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抗日的财源十分困难,动员了民众,则财政也不成问题,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并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